阜平扶贫游记(3)——顾家台的新产业
| 招商动态 |2017-01-02
搭了车从骆驼湾出来的车到顾家台。顾家台现有148户,360人,习总来过,自然也是阜平脱贫攻坚的重点村。
驻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王恩东说,前两年要修路,碰到规划的道路有几个猪圈,“我不是说光拆猪圈、建猪圈,拆猪圈建猪圈,我们还得卖猪,真卖猪了,他们又说路这么远,那能不能帮我再杀了?然后再给他杀成肉拿走,再卖。”
村书记陈国原来在县旅游局工作,老家是这个村的。2015年1月,他受组织委派来村里当支书。村里的土地资源稀缺,有时候一亩地都分成十几户、二十户。要发展得流转土地。但流转土地很难。“需要白天说晚上说,得天天说。没想到有村民把地流转给我之后还是照旧去地里种土豆。我说你把地流转给我,地就是我的。你不能种。他也不愿意。我最后叫拖拉机把地都翻了一遍。他骂了我两年。”
精准脱贫、扶贫有“六个精准”、“五个一批”。“五个一批”指的是:发展生产脱贫一批、异地搬迁脱贫一批、生态补偿脱贫一批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。其中发展生产和异地搬迁难度最大,失败的可能性最高。
顾家台计划通过箱包加工、苹果种植、食用菌和美丽乡村旅游四个产业达到脱贫的目的。
箱包产业是阜平县县长助理高利鹏从白沟引进的。2015年7月1日,保定市委组织部和白沟新城管委会派高利鹏到阜平县挂职,任手工业办公室主任。高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引进白沟、容城的服装、玩具、箱包、编织袋加工企业到阜平发展家庭手工业,增加当地妇女的就业机会。政府对加工企业新购进的缝纫机,每台给予2000元补贴,对从业人员给予为期90天、每人每天40元的培训补贴。在顾家台,企业进来后由村委会免费提供场地,组织妇女学习。企业与村委会并没有签订房屋租赁协议,依靠的是政府招商引资的信用。女工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,日工资50元。在村内工厂工作过的女工超过50人。不过村里的妇女似乎不太能适应工厂式的劳作方式。
农村发的发展还是离不了土地。当然土地上不一定要搞农业。村书记说,村里祖祖辈辈种庄稼,谁也没发财。但是村民很看重土地,担心自己的小块土地被平整成大块地之后,地的边界没了,要是企业干不下去,自家的地也要不回来。顾家台村两委经过艰苦的工作,以村委会为中介并作担保,从村民处流转土地共550亩,其中450交由阜裕公司种植高山苹果,另外的100亩左右流转给佳鑫公司种植香菇。土地流转合同期限三年。水浇地每亩每年1000元,旱地800元。阜裕公司除了给土地租金外,还承诺公司和村民各自持有50%的分红。“只有不求眼前利益的公司,才能在村里做扶贫项目”。“村里有地,就算公司亏了,村里可以再把地流转给新的公司。村民还能拿到租金。不会吃亏。”这是书记对扶贫的农业项目的看法。
香菇项目投资时间短,见效快。企业负责销售,政府从从河北平泉县请技术员。第一年采取是企业和农户合作的模式。2015年在顾家台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方式。一种是企业出资建棚,农户管生产,菌棒生产与出菇成本和收益,由企业与农户各占50%。一个菌棒4块多,农民自己付1.6元,还能从政府拿到0.5元补贴。另一种农户每户贷款5万元与企业合作生产,企业按每棒0.8元的管理成本按月给农户发工资,并负责按期还本付息。每个农户管理一个棚7个月,收五茬,能有1.5-2万元的收入。对于新上的项目,村民还是有太多的顾虑,并不积极。最后只好由村两委干部带头承包。“带着农民干,做给村民看”,这是一个普遍的经验。最后50个大棚都竟然都包下去了。
16年香菇的价格还可以,最好的能卖到5块5一斤。干完一年以后,村民看能挣钱,都积极报名承包香菇大棚。不过合作的方式有所调整,变得更为简单。村民从企业租棚,一个标准棚540平米,农户一年交3000元,只管生产,然后交由公司进行销售。不过第一年种香菇的干部农户也有退出的。因为香菇生产需要劳动力、劳动时间也长,算劳动密集型产业。现在顾家台周边就业机会多,一天的工钱是120元、150元。种香菇也不一定都合算。
村里的房子还在改建,乡村旅游的项目还没有开始。问书记“我要是从北京来,要去五台山,为什么要来你顾家台玩;您这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,能吸引大家住下来”。书记说五台山的宾馆贵,菜都是市场上买的,没有特色。不像我们这,住着也便宜,吃着也有特色;夏天凉快,可以避暑;龙泉关的高速还要开一个出口,这样游客开车来也很方便。书记以前在旅游局工作,对搞旅游有一些自己的经验。他说以后发展旅游,为要避免恶性竞争,你知道竞争来,竞争去,服务下降了,客人觉得不舒服,后面也就不来了。要建立标准,每家几个菜,什么菜什么价位;什么样的房间什么钱,都定好。你不听我的话。我们可以跟工商局联合,办旅游中心。只有那个农家乐牌照的农户才能去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;如果摘掉牌子,就没有开农家乐的资格。农民要去管,不管也是不行。
我使劲跟村书记推销以合作社为载体做村庄综合发展。书记说你这想法挺好,就算项目都发展起来了,村集体也还是没钱。没钱什么事也干不了。但村集体又不适合做经营,所以这是个死结。以前也想过把土地都流转到村集体,问老百姓要不要一起干,没人愿意。主要还是观念问题。本来是好事。好事得让老百姓认可才行。第一老百姓不相信你。第二集体的项目,挣了、赔了都是问题。另外,村里剩下的人年纪都偏大,没有劳动力。
集体经济要这么办,这是个大问题。